伊藤博文(いとう ひろぶみ,1841.10.16-1909.10.26)日本長州(今山口縣西北部)人。德川幕府末期長州藩士出身。幼名利助,字俊輔,號春畝,后改名博文。日本近代政治家,長州五杰,明治九元老中的一人,日本第一個內閣總理大臣,第一個樞密院議長,第一個貴族院院長,首任韓國總監,明治憲法之父,立-友會的創始人,四次組閣,任期長達七年,任內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使日本登上了東亞頭號強國的地位。官……[詳細] |
張。1841-1900),字杰三,甘肅寧夏府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人。清末將領。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農歷正月十三日生。曾祖張九齡,祖父張柱,父張文恭,母賀氏。張俊青少年時稍識文墨,性謙和,寡言歡,不隨流俗,好舞刀,曾獲武監生功名。同治元年(1862),世道-,張俊奮起組織團練鄉勇,保衛村莊。同治二年(1863)二月,與同鄉董福祥等民團聯合,結寨自保。后見清軍縱兵擄掠、蹂躪百姓,便推……[詳細] |
孫菊仙 (1841~1931)京劇老生,是半途轉業、三十歲以后才由“票友”下海的著名藝人。名濂,一名學年,字菊仙,號寶臣,外號孫一啰,晚年用“老鄉親”為藝名;天津人。出生在天津市一位商人的家中。誕辰:1841年1月23日,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正月初一日。逝世:1931年7月29日,農歷辛未年六月十五日,卯時。和平時期自幼悟性很強,喜好音律、戲曲和武術。1858年十七歲時考取了武秀才,當再考武舉人落……[詳細] |
白彥虎(1841~1882)回族。經名穆罕默德·阿尤布。陜西涇陽(一說陜西邠州,今彬縣)人。幼年在清真寺讀經、習武,曾在清軍當兵,后回鄉務農。同治元年(1862)五月,涇陽縣地主團練殺戮城內回民,激起涇陽、三原兩縣回民憤怒,集聚圍攻兩縣縣城。白奮起加入義軍,參加了圍攻涇陽縣城和攻打西安金勝寺、六村堡等戰斗。二年(1863)九月,回民起義軍在咸陽蘇家溝(今屬咸陽市渭城區)的據點被清軍占領,白率領一部……[詳細] |
趙三多(1841-1902),義和團首領。又名洛珠。字祝三、祝盛。人稱“趙老!。世代務農,少年時家境貧寒,扛過活,青年時曾以販碗為生,早歲即習“梅花拳”。在與教會勢力對抗時,因門規“梅拳弟子,不得以武犯禁、滋事”,同時也為避免連累師門,改稱“義和拳”(后稱“義和團”)。在山東直隸兩省交界地區各村鎮廣設拳場,收徒先后達兩千余人。1842年,趙三多出生于威縣沙柳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早年他拜梅花拳傳人……[詳細] |
袁保齡(1841~1889)字子久,又名陸龕。出生于河南省項城縣。系咸豐、同治年間欽差大臣漕運總督袁甲三次子,袁世凱的叔父。1862年中舉人,曾隨其父鎮壓過捻軍。1866年,25歲的袁保齡任清朝廷內閣中書侍讀。1877年,袁保齡因編纂÷宗毅皇帝實錄》有功,賞戴花翎,官銜升為四品;1878年因賑災有功,升為道員,加三品銜;1879年÷宗毅皇帝實錄》全書告成,賞二品頂戴。北洋大臣李鴻章認為袁保齡是……[詳細] |
鄧承修(1841~1892)鄧承修,字伯訥、德安,號梅生、鐵香,廣東惠陽人。清咸豐十一年(1861)中舉人。同治二年(1863)捐郎中,簽分刑部。同治八年補刑部四川司郎中。同治十二年授浙江道監察御史。時廣東當局借罰款為名,抽收“闈姓”(以猜買科舉考試中者姓氏來定輸贏的-方式)財款以充軍餉,實際允許其合法化,嚴重敗壞廣東民風。鄧奏請革除這弊政,為清廷接納。光緒元年(1875),因父逝而居喪。期滿補江……[詳細] |
何虎臣,字得彪,平番縣豐樂堡(今永登縣連城鎮牛站)人,生于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出身農民,家貧,幼年當長工度日,而“生有穎異,膂力過人,長益雄偉,負膽略,嗜兵家法”。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年),何虎臣在家鄉練團勇,以守衛鄉里為己任。清穆宗同治八年(1869年)元月,馬占鰲率河州回軍數千人進軍大通河沿岸,猛攻豐樂堡。何虎臣帶領堡內團勇據守,馬占鰲連攻十余日,堡未攻克。在防守中,何虎臣親……[詳細] |
張再謹(1841-1889),字愨(què)誠、定生,晚號四香齋居士。云南省劍川縣人。清代畫家。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生。父張復吉為嘉慶二十三年(1818)舉人,曾任河北正定縣令。3歲喪父,母挈再謹及胞兄再洛返籍劍川。母李氏,熟悉唐詩、朱注《四書》,再謹、再洛小時,即受母李氏教誨。張再謹從小天資聰敏,入學受業于尹黻(fú)、何完、陳時憲等名師,成績出眾。清咸豐六年(1856),16歲時家遭火災……[詳細] |
龔顯曾(1841~1885年),字毓沂,號詠樵,曾自號盥薇公子,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生,祖籍晉江縣,世居泉州三朝里(今古榕巷)。祖父龔維琳,號春溪,授翰林編修,后來龔顯曾中進士并欽點翰林,泉州人譽為“祖孫翰林”。龔顯曾早年是同里許祖淓(舉人)學生,稍后與內兄陳棨仁、內弟陳儀一同拜告老回鄉的御史陳慶鏞為師,攻研經學旁及金石考據學。同治二年(1863年),清穆宗開極恩科,龔顯曾中二甲進士,與……[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