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廷芳(1842年~1922年),本名敘,字文爵,又名伍才,號秩庸,后改名廷芳。漢族,廣東新會西墩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外交家、法學家,出生于新加坡,3歲隨父回廣州芳村定居,早年入香港圣保羅書院,1874年自費留學英國,入倫敦學院攻讀法學,獲博士學位及大律師資格,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個法學博士,后回香港任律師,成為香港立法局第一位華人議員。洋務運動開始后,1882年進入李鴻章幕府,出任法律顧問,參與中法談……[詳細] |
梅巧玲, 男,原名芳,正名芳普,字筱波,一字雪芬,號慧仙,別號蕉園居士,自號梅道人,乳名阿昭,寓所名“景和堂”,又稱景和堂主人,綽號胖巧玲。祖籍江蘇泰州鳳凰墩鮑家壩。1842年9月25日【清道光二十二年(壬寅)農歷八月廿一日,丑時】出生,1882年12月16日【光緒八年(壬午)農歷十一月初七日】病故于宣南李鐵拐斜街45號(舊門牌)寓所。藝術經歷因家境貧困,8歲時過繼江姓,后被輾轉販賣。11歲入福盛……[詳細] |
王先謙(1842-1917)城南書院、岳麓書院山長。長沙縣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園,學人稱為葵園先生。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18歲補稟膳生。咸豐十一年(1861)赴安徽安慶,任長江水師向導營書記,數月后辭歸。同治三年(1864),在湖北提督梁洪勝營充幕僚。同年鄉試中舉人。明年成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累遷翰林院侍講。光緒六年(1880)任國子監祭酒。復在國史館、實錄館兼職,充云南、……[詳細] |
鄭觀應(1842—1922),又名官應,字正翔,號陶齋,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父親是鄉村塾師。清咸豐八年(1858)奉父命往上海新德洋行,從其任買辦的叔父學商。翌年由徐潤介紹入寶順洋行,咸豐十年(1860),任該行買辦。同治六年(1867),他與英商合營公正輪船公司,被推為董事。同時仍為寶順工作。翌年,寶順停業,改任和生祥茶棧通事,與人合股承辦該茶棧,后又兼揚州寶記鹽務總理。同治九年(1870)……[詳細] |
唐景崧(1842.1.8-1903.3.2),字維卿,江口村人。從小慷慨有大志,讀書非常勤奮,才學出眾,清咸豐丙辰年(1856)14歲參加歲試,中第一等第一名;辛酉年(1861)19歲參加鄉試,中解元;清同治乙丑年(1865)23歲參加會試和殿試,中進士,欽點翰林,并被選入翰林院庶吉士,入庶常館學習三年后授吏部主事。因賦性耿直,不肯諂媚上官,屈在吏部20年。光緒八年(1882),法國侵占越南,伺機……[詳細] |
張斯枸(1842-1898),字聽駔,浙江省慈溪縣人。清末外交官、翻譯官。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10月26日生。年輕時放棄傳統八股章句,絕意科場,跟從美國傳教士丁韙良習西學,由是精通英語。后受到福建船政大臣夏獻綸、沈葆楨的賞識和器重進入總理事務衙門。同治十三年(1874),由總理事務衙門咨送吏部,奉旨以同矢,直隸州知州,選用2年。光緒二年(1876),隨兵部左侍郎郭嵩燾出使英國,充任隨員兼翻譯……[詳細] |
陳啟泰(1842-1909)清巡撫。清長沙縣人。字伯屏、魯生,自號癯庵。道光二十二年(1842)生。同治六年(1867)中舉人。明年成進士,選輯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致力國故,與同館陳寶琛、張佩綸切磋學間,得益甚多。任同治十三年(1874)及光緒六年(1880)會試問考官等,后改任監察御史。光緒十年中法戰爭期間,建議水陸同時并舉,抵抗法國侵略,后又力陳和議之非策,主張抵抗到底。陳啟泰在御史任內,……[詳細] |
周漢(1842~1911)周漢,字鐵真,寧鄉縣大屯營廖家沖(今石家灣鄉)人,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生。先世姓朱,為明吉王后裔,因避清室搜誅,從江西吉安逃遷寧鄉定居:改姓周。周漢13歲舉秀才,18歲任駱秉章幕僚。后隨左宗棠赴陜甘鎮壓反清回民,參與收復新疆、平定阿古柏入侵之亂的戰役。光緒八年(1882),在劉錦、棠部幫辦軍務,歷經保舉,升至陜西候補道。十年,請假回湘,寓居長沙。多年來,他耳聞目睹外……[詳細] |
王彥威(1842—1904),字弢甫,黃巖縣城(今黃巖區)人。清同治九年(1870)舉人,歷任工部衡司主事,營繕司員外郎,軍機章京,江南道監察御史,太常少卿。光緒十二年(1886),為軍機漢官領班章京。清代自道光中期始,對外交涉日益增多,光緒朝更是頗繁。但外交文件從未系統刊行,依靠外籍轉譯,失實頗多,政治、軍事、外交十分被動。彥威先從“十庫”抄錄道光、咸豐、同治三朝欽定未刊的《籌辦洋務始末記》,以……[詳細] |
姚振宗(1842—1906),字海槎、金生,紹興陶家堰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舜輝,湖北潛江縣典史;父仰云,字秋墅,清咸豐間以道員總司江北糧臺。振宗少年即好讀書,博覽群書,考究學問,常詢父舊事佚聞。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進襲浙東,倉皇奉祖母避地江北,先后到江蘇泰州、興化、揚州等官所侍父6年之久,深受其父熏陶。父秋墅雅嗜典籍,嘗從邵伯購得善本書千種,載歸紹興,不幸毀于兵亂。劫后復事搜求,所獲益……[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