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鈞(1855~1925) 字軒舉,號醫隱,又名捷三,本縣白云鄉鳳漈人,著名中醫。幼年跟劉善曾讀書,劉好文通醫,著有《熱病論》,并以《說文》論證≮經》。在劉的影響下,力鈞幼年即對醫學發生濃厚的興趣。11歲跟陳崇□讀書,陳是世醫,課余教以《三家本草法》,繼授《傷寒論》。13歲時,跟張熙皋讀書,張研究“六書”,力鈞以≮經》、《傷寒》中難字詢張,張一一解答。是年秋,他患瘧疾,醫生誤診為瘟病,給服“白……[詳細] |
徐世昌(1855年10月24日—1939年6月5日),1855年生于河南,前清舉人,后中進士。自袁世凱小站練兵時就為袁的謀士,并為盟友,一文一武,互為同道;1905年曾任軍機大臣。徐世昌深謀遠慮,頗得袁世凱的器重;但他又能與袁保持距離,進退有度,在袁稱帝時以沉默遠離之。1918年9月4日,徐世昌當選為中華民國總統,1922年6月通電辭職。辭掉總統職務后,多次拒絕日本人的勸誘,不供偽職。徐世昌是最先……[詳細] |
聶緝椝(Nie Qigui,1855-1911),字仲芳,湖南衡山人,是曾國藩最小的女婿,又是李鴻章在滬大辦洋務時的得力干將,是晚清上海史上較有作為的一任道臺。聶緝椝(1855-1911),字仲芳、仲方,室名心齋,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山縣(今衡陽市衡山縣)人,清末封疆大臣、洋務派代表人物、中國民族資本家。聶亦峰之子,曾國藩小女婿。望族出身,其家族以“三代進士,兩世翰林”著稱一時。歷任江南機器制造總局……[詳細] |
余紫云(1855~1910),京劇青衣演員。誕辰:1855年8月19日,咸豐五年(農歷乙卯)七月初七日;逝世:1910年,宣統二年(農歷庚戌)年病故,享年56歲。名金梁,譜名科榮,又名培壽,字硯芬(艷芬),號硯芳,小名昭兒;行五;湖北羅田人。寓所名“勝春堂”,曾先后居住宣南石頭胡同和李鐵拐斜街。余紫云喜好古玩。其父余三勝與程長庚、張二奎被譽為老生三鼎甲。其子余叔巖,為余派老生創始人。曾一度邊唱戲邊……[詳細] |
黃遠謨(1855~1916) 字尊瓊,號愧庵,生于清咸豐五年(1855),蓬萊鎮臬塘村人。父是名醫。遠謨勤奮好學,早在蒙學時,試于邑已有聲名。啟蒙不久,父病故。光緒十二年(1886),以優等生免費修業于蘇泉書院和瓊臺書院,與海南著名學人王國憲同窗共誦,交情甚深。光緒十五年(1889),學使樊君考取優行,薦入京師,應京兆鄉試,終于光緒23年(1897),舉丁酉科副魁(會試第二名),本應繼續金榜題名……[詳細] |
吳錦堂(1855—1926),名作鏌,字錦堂,以字行,慈溪東山頭西房村(今屬觀海衛鎮東山頭西房村)人。早年務農,耕余從族伯讀書,略識字。清光緒八年(1882)至上海虹廟萃豐油燭店幫傭,精明謹慎,為店主賞識,被派至蘇州等地代理分店業務。十一年,與友人合資,集銀千元,赴日本長崎經商,繼轉大阪。十六年至神戶,創辦怡生商號,經營日本火柴,獲利甚豐。又于尾崎市合資經營東亞水門汀株式會社,并在上海開設義生、![詳細] |
犬養毅是備中國賀陽郡庭瀬村(今岡山市川入)長官犬飼源左衛門之次子,犬養一姓為日后所改。曾在二松學舎就學。慶應義塾肄業。犬養毅曾作為《郵便報知新聞》(后稱報知新聞)的記者從軍采訪西南戰爭。有說法稱,當時廣泛流傳的、關于抜刀隊一邊喊著“戊辰的0”一邊突擊的故事,即來自于犬養的報道。后又成為《東海経済新報》記者。1882年,入大隈重信組織的立憲改進黨。1890年當選第一批眾議院議員,之后42年間連續18……[詳細] |
宋伯魯(1855~1932)字芝棟,亦作子鈍、芝洞、子棟;號芝田,晚年又號鈍叟,筆名別號九嵕山樵、瓶園老人、心太平軒老人。陜西禮泉人。父母早逝,由其姐家先后聘毛漢詩、古玉冊授讀。中秀才后又師從著名學者柏景偉。柏憂國憂民的思想使宋受到直接熏陶。面對“赤芾仍食肉,蒼生尚采薇”的社會現實,宋在不少詩作中對統治者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對窮苦農民的反抗斗爭表示深切同情。清光緒十一年(1885),宋以優貢中舉,翌……[詳細] |
洪述祖(1855年-1919年),字蔭之,號觀川居士,出生于江蘇常州一個名門望族之家。他的先祖是清代乾嘉年間赫赫有名的大文豪洪亮吉。其名述祖,有繼先祖功業之意。不過,洪述祖一生行跡與乃祖之行,南轅北轍。辛亥革命爆發后,得到袁世凱的賞識。在袁世凱得到中華民國大總統后,委任洪述祖為內務部秘書,并授予三等嘉禾勛章,成為袁世凱嫡系。1913年初,洪述祖找到其上海灘舊友、青幫成員、江蘇駐滬巡查長應桂馨。應……[詳細] |
葉允馨,字正梓,號少齋,端源村人,清咸豐五年(1855)生,家境清寒,自幼隨父寅清學習,受家學影響頗深。光緒七年(1881)考取生員后,承繼父業,在萬壽、孝義、水云等禪林設帳授徒,四方學子負笈求教,從游者多為生員。中年考取增廣生,掌教初晴書院,執教不怠,見善勇為。清末,周墩縣丞竇世忠、牛元慎貪婪違法,不斷加取串錢,勒減銀價,百姓深受其害。允馨與擎友李樹璣不阿權貴,毅然赴省城上訴,歷經三年周折,終于……[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