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錫祥,1951年出生于廣東省高州市根子鎮一戶農民家庭。由于家里人口多勞動力少,生活較困難。他只在鄉村小學讀了幾年書,便輟學回家務農,幫助家計。但他不放松自學文化知識。15歲時,生產隊開辦工讀班,鄉親們見他有一定文化知識,舉薦他為教師。他工作認真負責,不但教孩子學文化,而且利用課余、星期天和節假日,領著學生打掃全村環境衛生,幫助五保戶、困難戶和軍烈屬拾柴、抬水、洗衣服和理發。鄉親們對何錫祥和他的工……[詳細] |
2、戴汝為 中國科學院院士 戴汝為,云南昆明人,1951年考入清華大學,195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工作,師從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后到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工作至今。1980年作為國家首批派出赴美訪問學者師從著名模式識別大師傅京孫(K.S.FU)教授;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F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學位委員會主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國際自控聯委員;曾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詳細] |
3、包起帆 港口裝卸工具發明家 包起帆。男,漢族,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人,中共黨員。1951年出生,大學學歷,2005 年6 月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物流管理專業,現任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黨的十四、十五、十六、-代表。4次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2次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享受國家特殊津貼。他致力于港口裝卸工具的發明創造20多年,開發了新型抓斗系列共140多種。21次獲得日內瓦、巴黎、匹茲堡、布魯塞爾、北京等國際發明展……[詳細] |
4、陳賽娟 中國工程院院士·醫藥衛生學部 陳賽娟(女)(1951.05.21- )細胞遺傳學和分子遺傳學專家。浙江省鄞縣人。1989年畢業于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獲博士學位,F任國家轉化醫學研究中心(上海)主任,醫學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長期致力于白血病發病機理與治療研究。率先提出并實施了白血病基因組解剖學計劃,發現了一批新的白血病發病相關的突變基因與融合基因,揭示了白血病發……[詳細] |
5、黃蔚德 瀏陽花炮制作工藝傳承人 黃蔚德(瀏陽花炮制作工藝) “湖南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據《中國實業志》記載:“湘省爆竹之創造,始于唐,盛于宋,發源于瀏陽也”。相傳在1400年前,南川河兩岸時聞有人被山魈所害,連唐太宗李世民都被驚擾得龍體不安,遂下詔全國求醫。出生于湖南瀏陽南鄉的李畋費盡苦心研制出爆竹,用火燒竹子所發出的“爆竹”之聲,來驅祟避邪,保護一方平安,被唐太宗敕封為“爆竹祖師”。清雍正登基,要在元宵節燃放……[詳細] |
郭。1951~1982),河北省武邑縣人。出身于人民解放軍高級干部家庭。自幼讀書,性聰慧。1969 年高中畢業后下放農村插隊,進行勞動鍛煉。1971 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郭俊到部隊后,被分配在農場當戰士。他不計較工作環境和條件,堅決服從命令,叫到農場就到農場,不講二話。在農場中,他赤腳破冰整秧田,腳凍麻了不吭氣,挑秧把肩膀磨破了不叫痛,拔稻田雜草手腳潰爛了咬著牙堅持干。有人問他:“像你這樣出……[詳細] |
7、李獻西 李獻西,漢族,廣西玉林人。1951年2月入伍,1953年7月入黨,營職干部。歷任護士、班長、排長、副參謀長等職。1953年2月以軍醫身份入朝作戰,參加了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夏季反擊戰役、金城戰役及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等。榮獲嘉獎2次、物質獎勵3次。1969年,在11師32團政治部工作,1976年3月,轉業到臨夏州-任民警科科長,1983年任武警臨夏州支隊參謀長,1991年退休。1951年2月……[詳細] |
8、崔向群 中國科學院院士 女,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1951年12月生于重慶市萬州,籍貫山東博興。1975年畢業于南京理工大學光學儀器專業,1982年、1995年先后獲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碩士、博士學位。 負責研制成功世界上新型的最大口徑的大視場和光譜獲取率最高的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為中國在大樣本天文學特別是宇宙大尺度結構、暗能量探索和銀河系……[詳細] |
9、沈巖 中國科學院院士 沈巖,醫學分子遺傳學家。1951年10月19日生于北京。1984年畢業于北京市職工(業余)大學,1989年獲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生物化學碩士學位,F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人類基因組北方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人類遺傳疾病基因識別、DNA診斷和疾病分子機理研究。與天津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牙齒涎磷蛋白基因突變導致遺傳性乳光牙本……[詳細] |
10、王成善 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成善,地質學家,1951年11月2日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1981年研究生畢業于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并獲碩士學位。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曾任成都理工大學校長。主要從事沉積學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白堊紀古環境與古氣候、構造隆升與沉積響應和含油氣盆地分析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和創新性成果,提出了白堊紀大洋紅層和富氧作用(事件)原創性觀點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部……[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