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四公子是指晚清太子黨,朝廷重要官員后代:譚嗣同、陳三立、吳保初、丁惠康,合稱“清末四公子”。為“清末四公子”最常見的人選(汪辟疆《光宣詩壇點將錄》《近代詩人小傳稿》、王揖唐《今傳是樓詩話》、胡先骕《四十年來北京之舊詩人》、陳聲聰《兼于閣詩話》,四人并舉 ),如同明末名士“方以智、冒襄、陳貞慧、侯方域”都是名臣大吏之后!扒迥┧墓印狈曛形鹘蛔、新舊過渡的大變革年代;“民國四公子”,則無尚存文采風流。 |
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si,第四聲)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復生,號壯飛,又號華相眾生、東海褰冥氏、廖天一閣主等。漢族,湖南瀏陽人,清末湖北巡撫譚繼洵之子,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母親徐五緣。善文章,好任俠,長于劍術。著名維新派人物。北京半截胡同41號是他在朝為官時的故居,也是在這里被清政府逮捕.1898年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詳細] |
陳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修水)人,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 陳三立出身名門,晚清維新派名臣陳寶箴長子,國學大師、歷史學家陳寅恪、著名畫家陳衡恪之父。出身世家,當年與譚延闿、譚嗣同并稱“湖湘三公子”;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并稱“維新四公子”,陳三立被譽為中國最后一位傳統詩人。 他于1892年(光緒八年)壬午鄉試中舉,歷任吏部行走、主……[詳細] |
丁惠康 (清末四公子之一) 丁惠康(1868—1909),清末藏書家。字叔雅,號惺庵,廣東豐順縣湯坑鎮金屋圍人,福建巡撫、藏書大家丁日昌之子!俺朱o齋”所藏之書,他盡發所藏書讀之,悉數被其繼承。與譚嗣同、吳保初、陳三立并稱“嶺南四公子”。20歲赴京讀書,結交名流譚嗣同等,憂國傷時,研討方略。不屑于科舉之學,篤志于墳典,精于版本、目錄學,曾與葉昌熾談論版本,明眼能辯某書為宋刻,某書為元槧,某書是某……[詳細] |
吳保初(1869—1913),字彥復,號君遂,晚號癭公,廬江縣沙湖山人。與陳三立、譚嗣同、丁惠康贊同維新,時人稱為“清末四公子”。是淮軍將領、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之子。光緒十年(1884),吳長慶患重病,保初馳往待疾,事聞于朝,特旨褒嘉,且授主事。服喪期滿入都,分兵部學習。光緒二十一年(1895)補授刑部山東司主事,旋派充貴州司主稿、秋審處幫辦,任職期間不畏權勢,力平董裕氏冤獄。人物歷史光緒二十三年……[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