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si,第四聲)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復生,號壯飛,又號華相眾生、東海褰冥氏、廖天一閣主等。漢族,湖南瀏陽人,清末湖北巡撫譚繼洵之子,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母親徐五緣。善文章,好任俠,長于劍術。著名維新派人物。北京半截胡同41號是他在朝為官時的故居,也是在這里被清政府逮捕.1898年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詳細] |
楊深秀,山西聞喜縣儀張村人。生于1849年4月24日(清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初二日)。12歲成秀才,21歲中舉,榜列第三名經魁。1871年22歲,入京參加辛未(同治十年)科會試,未中。在京拜師求教,鉆研漢學,力主今文經,尤喜《公羊傳》。1877——1878年(光緒三至四年),北方冀、豫、秦、晉數省,出現了亢旱,尤以山西為最。山西巡撫曾國荃在奏文中云:“赤地千有余里,饑民至五、六百萬之眾,大侵奇災,古所……[詳細] |
林旭(1875年—1898年),字暾谷,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朝末年維新派人士。。少孤,喜瀏覽群書,1893年中舉,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后,上書請拒和議,反對割讓遼東和臺灣。旋入貲為內閣中書。曾數訪楊銳,感嘆時事。因崇尚康有為之學并與康思想觀點相合,遂受業于康。1898年3月創立閩學會,與粵。蜀。浙。陜各學會相呼應,推動維新運動深入發展。及保國會召開,為首倡和主事之一。后為少詹事王錫蕃……[詳細] |
楊銳(1857—1898),字叔嶠,四川綿竹人,戊戌六君子之一。1889年(光緒十五年)授內閣中書,后晉為侍讀。曾入張之洞幕府,在北京任職期間經常寫信向張之洞密報朝中動態。中日甲午戰爭時,主張集精兵猛將大舉北援,保衛津沽。1895年參與發起強學會。1898年春在京創立蜀學會,并辦蜀學堂,以張之洞的《勸學篇》為指南,兼習中學和西學。4月列名保國會,而每于-時常當眾假寐。在百日維新中受到光緒帝召見,賞……[詳細] |
劉光第(1859~1898年)字裴邨,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人,他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是清末維新派的著名愛國詩人。祖籍福建省武平縣,客家人,四川富順趙化出生,系清初湖廣填四川客家后人第七代。家貧,勤讀,于光緒九年(1883)中癸未科殿試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授刑部候補主事。任京官期間,雖生活清貧,但廉潔自律,一塵不染。敬業勤慎,政績甚佳。公余閉門讀書,不事權貴。盡管自己官聲頗好,升遷無礙,但見國難當頭……[詳細] |
康廣仁(1867-1898)名有溥,子廣仁,號幼博,又號大中。清末維新派.廣東南海人?涤袨橹。早年不事舉業,認為國家弱亡,皆由八股錮禁人才所致。曾作過浙江小吏,后恥于官場污穢,腐敗,棄官不做。1897年初,在澳門創辦《知新報》,任總理,旨在“發明民政之公理”,旋赴上海,倡設女學堂,并與梁啟超等設立戒纏足會,遭守舊份子詆毀。后聞康有為上書光緒帝要求變法,即積極響應,主張在外交上聯合英國,在內政上……[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