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名世俊,字仲弘,四川樂至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十大元帥之一),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新中國第一任上海市長。一、陳毅早年(1901--1927) 陳毅,1901年8月26日出生于四川樂至縣。1916年,15歲的……[詳細] |
玄奘(602~664年),俗姓陳,名祎,唐著名佛教法師、佛經理論家、翻譯家。河南偃師縣陳家河村人。一生專事研究佛教經論,不畏艱險,遠度重山,由印度運回梵文經卷,在長安講經傳教19年,在中國佛教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玄奘13歲那年,朝廷派大理卿鄭善果到洛陽度僧27名。玄奘因不滿15歲,考試落榜。主考官鄭善果見他“年雖小而志懷遠大”,就被破格錄取。在凈土寺削發成為沙彌。唐武德元年,玄奘和二哥長捷從洛陽入長……[詳細] |
陳 賡(1903-1961)中共中央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事家。湖南省湘鄉縣(今湘鄉市)人, 原名陳庶康,1903年2月27日出生于湘鄉縣二都柳樹鋪一戶殷實人家。自幼受軍人出身的祖父熏陶,立下“富國強兵”志向。1916年入湘軍當兵4年。1921年起,在長沙鐵路局工作、自學,后入毛澤東創辦的湖南自修大學。192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考入廣東陸軍講武學校,后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畢……[詳細] |
陳宜中(約1234年—1283年),字與權,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人,是南宋末年的宰相。 初為太學生員,和同學黃鏞、林則祖等6人-攻擊丁大全。遭其打壓被取消太學生資格。謫為建昌軍,時稱六君子。景定三年(1263)廷試第二,任紹興府推官校書郎!端问贰份d其依附權臣賈似道,遷為監察御史,受賈似道授意參劾程元鳳。德祐元年(1275),賈似道丁家洲兵敗,賈被革職,太皇太后謝道清任命陳宜中為右丞相全面主持臨安![詳細] |
陳霸先(公元503年-559年),字興國,小字法生,南北朝時期陳朝開國皇帝。陳霸先曾幫助王僧辯平定侯景之亂;敗北齊,奪梁政權,建立陳朝;于太平二年(557年)廢梁敬帝,自立為帝,是為陳武帝。陳霸先在位期間又平王僧辯余部、平蕭勃、平王琳。559年,陳霸先病逝,謚號武皇帝,廟號高祖,葬于萬安陵。據史書記載,王僧辨之子王頒,糾集其父舊部,夜掘陳武帝陵,破棺焚尸,并將骨灰倒于池塘中,命上千人喝掉。人物生平……[詳細] |
陳湯(生卒年不詳),字子公,西漢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東北)人。西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護甘延壽一起出奇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于,為安定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陳湯自幼喜好讀書,有博達的學識,并善于寫文章,但因他家貧無節而得不到州里的舉薦,陳湯便自己跑到長安去求官。幾年后,陳湯受到了富平侯張勃的賞識,并在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被舉薦給元帝。但在等待朝廷任命時,卻趕上其父病……[詳細] |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后,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歲。太康元年(2……[詳細] |
陳頊(530年—582年),字紹世,小字師利,陳武帝陳霸先之侄,始興昭烈王陳道譚次子 ,陳文帝陳蒨之弟,南北朝時期陳朝第四位皇帝,569年—582年在位。永定元年(557年),襲封始興郡王。天康元年(566年),其兄陳文帝去世,陳文帝之子陳伯宗即位,陳頊成為輔佐大臣。光大二年(568年),陳頊廢陳伯宗,自立為帝,改年號為太建。太建十四年(582年),陳頊去世,終年五十三歲,謚號孝宣皇帝,廟號高宗……[詳細] |
陳迪(?-1403),字景道,宣城縣人。世居麻姑山西村。公元1403年,剛剛打入南京,登上皇帝寶座的明成祖朱棣,在大殿召見了建文帝的禮部尚書陳迪。永樂帝希望他歸順自己,說,“朕乃先帝之子,爾乃先帝舊臣,今大事已定,爾心如何?”迪應之曰:“但受高皇顧命,不知其它!痹賳,迪抗聲不屈,并指斥朱棣“背祖欺侄,謀權篡位”,是“不仁不義、不忠不孝”之人,堅決不侍“逆賊”。燕王怒不可遏,遂滅他三族,將他和6個……[詳細] |
智顗俗姓:陳生卒:538—597籍貫:潁川(今河南許昌)簡評:天臺宗開山祖師生平簡介智顗,俗姓陳,字德安,常被尊稱為智者大師,也被后人奉為“東土釋迦”。這位中國佛教天臺宗的實際創立者生于538年,就是梁武帝大同四年。當時是一個佛法得到普遍遵奉的時代,也是一個干戈四起的時代,早在智顗出生之前,為避戰亂,他的家庭就已隨著衣冠南渡的浪潮遷至荊州華容。他的父親陳起祖在梁朝做官,文武兼通,深受蕭繹的賞識——……[詳細] |
陳后主陳叔寶(553年-604年),字元秀,是南北朝時期陳朝最后一位皇帝。陳叔寶深居高閣,整日花天酒地,制作艷詞,著有《玉樹后庭花》;自恃長江天險,不以為然,至國家、百姓于不顧。禎明三年(589年),隋軍攻入建康,陳叔寶被俘;陳叔寶投降隋朝的16年后(604年),在洛陽城病死,終年52歲,追贈大將軍、長城縣公,謚號煬,葬于北邙山。人物生平早年經歷陳叔寶,南朝梁承圣二年(553年)十一月出生于江陵,……[詳細] |
陳廢帝陳伯宗(554年—570年),字奉業,小字藥王,陳文帝陳蒨的嫡長子 ,母安德皇后沈妙容,南北朝時期陳朝第三位皇帝,566年-568年在位。永定三年(559年),被立為皇太子。天康元年(566年),陳文帝去世,皇太子陳伯宗即位。陳伯宗年少即位,其叔父陳頊專擅朝政,光大二年(568年)以皇太后名義下令廢陳伯宗為臨?ね。太建元年(569年),陳伯宗去世,年僅十九歲,葬于陳廢帝陵(臨海王墓)![詳細] |
陳獻章(1428--1500) 字公甫,號石齋,廣東新會人,后遷江門的白沙村,故世人多稱之為陳白沙。 初受學于吳與弼。主張“學貴知疑”、“獨立思考”,提倡較為自由開放的學風,逐漸形成一個有自己特點的學派,史稱江門學派,他的著作後被匯編為《白沙子全集》。 陳獻章是嶺南最負盛名的理學家和詩人,同是一位獨出新裁,敢于創造的書家。他的書法在嶺南書壇最富有特色,名氣也最大。他善書束茅代筆,晚年專用,自成一家……[詳細] |
陳希烈(?-758年),宋州(今河南商丘)人,唐朝宰相。陳希烈早年因精通道學受到唐玄宗器重,歷任秘書少監、工部侍郎、集賢院學士、門下侍郎,后兼任崇玄館大學士,封臨潁侯。李適之罷相后,陳希烈被李林甫舉薦為宰相,初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升任左相,兼兵部尚書,封潁川郡公,又進封許國公。他任相期間,先后依附李林甫、楊國忠,唯唯諾諾,毫無作為,后罷為太子太師。安史之亂爆發后,陳希烈被俘,并投降叛軍,被授為宰……[詳細] |
陳騫(qiān)(201年-281年12月22日,一作211年—291年),字休淵。臨淮東陽(今安徽天長) 人。曹魏司徒陳矯之子,西晉開國功臣。自幼為人樸實穩重,頗有智謀。初為尚書郎,歷任中山太守、安平太守,任內均以良好治績聞名。后被征為相國司馬、長史,再遷御史中丞、再遷尚書,獲封安國亭侯。又以尚書行征蜀將軍,擊破蜀漢軍。諸葛誕叛亂時,再以尚書為安東將軍,率軍討平。事后,拜持節、都督淮北諸軍事,……[詳細] |
陳文帝陳蒨(522—566年),又名曇蒨、荃菺,字子華,陳武帝陳霸先之侄,始興昭烈王陳道譚長子 ,陳宣帝陳頊長兄,南北朝時期陳朝第二位皇帝,559年―566年在位。 早年深受叔父陳霸先的賞識與栽培,更令其總理軍政。太平二年(557年),封為臨川郡王。永定三年(559年8月17日),陳霸先去世,陳蒨即位,是為陳文帝。天康元年(566年)去世,時年四十五歲,謚號文皇帝,廟號世祖,葬于永寧陵。陳蒨在位……[詳細] |
陳友定(?~1368)陳友定,一名有定,字永卿,一字安國,生于元泰定到至順年間(1324~1332),漢族,世居福建福清,曾祖父時移居清流縣明溪鎮大焦鄉。友定10歲便在一間鹽店當童工,喜歡結交朋友,常舞槍弄棍,學得一身好武藝。為人深沉有智謀,講義氣。后投為明溪驛卒。當時,農民起義軍風起云涌,元朝政權搖搖欲墜。至正十二年(1352),寧化曹柳順起義軍派80余人到明溪索取錢糧,其時,友定已升為兵牌,他……[詳細] |
陳彭年(961~1017),字永年,江西省南城縣人。北宋大臣、文學家、音韻學家。其父陳省躬,當過河南鹿邑知縣。彭年幼時聰穎,勤奮好學。母親因僅有此一子,鐘愛非常,不讓他深夜讀書,影響身體。他就用竹籠把燈罩住,躲在密室里看書,有時通宵達旦,誦讀不倦。13歲時寫出萬余言的《皇綱論》,為江南名輩所稱許,南唐后主李煜聞知,召他入宮陪伴皇子仲宣讀書,與他交游。不久南唐被北宋滅亡,陳彭年師從徐銥攻文字學。太平……[詳細] |
陳寅恪,江西義寧(今修水縣)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長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廣州,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陳寅。ㄗx作chén yín que,雖然“恪”字普通話念“kè”,陳寅恪先生乃客家人,小名“。╭ue)兒”,故先生名字應讀que音)著名詩人陳三立之子,湖南巡撫陳寶箴(支持變法的開明督撫)之孫。陳寅恪少時在南京家塾就讀,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從小就能……[詳細] |
陳子昂 (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 曾任右拾遺,后世稱為陳拾遺。生平陳子昂青少年時家庭較富裕,輕財好施,慷 慨任俠。成年后始發憤攻讀,博覽群書,擅長寫作。同 時關心國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樹。24歲時舉進士,官 麟臺正字,后升右拾遺,直言敢諫。時武則天當政,信 用酷吏,濫殺無辜。他不畏-,屢次-諫諍。武則 天計劃開鑿蜀山經雅州道攻擊生羌族,他又-反對,主 張……[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