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民國十三年)9月至10月,直系軍閥吳佩孚部與奉系張作霖部在直隸(今河北)奉天(今遼寧)地區為爭奪北京政權而進行的戰爭。 |
張作霖(1875-1928),字雨亭,奉天省海城縣駕掌寺鄉(今遼寧省盤錦市大洼縣東風鎮)馬家村西小洼屯人。曾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人稱“張大帥”。張學良之父。清德宗光緒元年(1875)3月19日生。少時曾入私塾,師從楊景鎮讀書修業。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時,在營口應募投入宋慶毅軍。當過宋慶的衛兵。光緒二十一年(1895)3月,甲午戰爭清軍敗,被遣返,回到故里。結交綠林,投身草莽,在……[詳細] |
吳佩孚,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吳佩孚為人的信條是:“不貪財,不好色,不納妾,不0!贝罅渴穼嵶C明,吳佩孚是言行一致的。吳佩孚上馬作詩,下馬讀書寫字畫畫,熟讀《易經》、《春秋》,在軍閥中很特別。有日本政要探詢他有無東游日本的意思,他的回答是“我連租界都不住,哪能去日本!”英、美等國銀行表示愿給他信用借款,不須抵押,支持他東山再起,被他斷然拒絕。此前當他雄踞洛陽時,蘇聯要扶植他為中國之主,他……[詳細] |
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陸軍一級上將,漢族,祖籍遼寧海城,1901年6月3日(夏歷4月17日)出生于遼寧省臺安縣九間鄉鄂家村張家堡屯(舊稱桑子林詹家窩鋪)。人稱“少帥”,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民國四美男子之一。求學經歷1917年在其父張作霖軍中服役。1919 年就讀于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在校內結識戰術教官郭松齡,兩人成為忘年之交。1……[詳細] |
張作相(1881-1949),原名福臣,字輔臣、輔忱,奉天義縣(今遼寧省凌海市班吉塔鄉雜木林子村)人,祖籍直隸深縣太古莊花盆村(現屬河北省深州市前磨頭鎮)。中華民國軍事將領,國軍陸軍上將。清光緒七年二月初九(1881年3月8日),出身貧苦農家,先輩世代務農。五世祖張德祿,闖關東謀生。父張永安,務農兼當“吹鼓手”。兄弟兩人,作相居長,弟作濤。光緒十五年(1889),9歲,入私塾,學習三年。光緒二十一……[詳細] |
姜登選(1880-1925) ,字超六,直隸省南宮縣(今河北省南宮市)陳村人,奉系將領。畢業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曾參加“同志會”、“中國同盟會”;貒,在四川副都統朱慶瀾手下任職,先后隨朱入黑龍江、廣東。后來歸于奉系。1922年被張作霖任為東三省陸軍整頓處副監。第二次直奉戰爭中,任鎮威軍第一軍軍長。1925年為善后會議會員,并任蘇皖魯剿匪總司令。不久任安徽軍務督辦,旋為孫傳芳驅逐。至德州被張作霖……[詳細] |
韓麟春(1885年—1931年),字芳宸,奉天省遼陽縣(今屬遼陽)人。歷任北洋軍軍咨府參事,北洋軍陸軍次長,后補陸軍中將,東三省兵工廠總辦,鎮威軍第一軍副軍長,第二軍軍長,1927年6月18日安-政府成立時,任陸軍第四方面軍團軍團長兼陸軍大學校長。是年末因病去職。韓麟春青年時期刻苦好學,成績斐然。1904年考取北京“練兵處”,送往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日本士官學校中國學生隊第六期炮兵科畢業。190……[詳細] |
吳俊陞(1863—1928)字興權,號子琴。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人。1861年(咸豐十一年),因家鄉發生饑荒,其父吳玉流落關外,定居奉天昌圖府興隆溝。他17歲入遼源清軍捕盜營當伙夫、馬夫,20歲編入清軍騎兵,因打仗英勇,得盛京將軍增祺、趙爾巽器重。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在海城、通化一帶參加剿匪有功,被提升為都司候補。1905年,入奉天后路巡防營任幫統。1907年,升任參將候補。翌年8月……[詳細] |
吳光新,北京政府陸軍總長、陸軍訓練總監、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參議,陸軍上將。北洋皖系軍閥將領,段祺瑞妻弟。徐樹錚、靳云鵬、吳光新、傅良佐被稱為段祺瑞的“四大金剛”,吳光新實際上比較庸碌,無甚才干,因姻親關系受到段祺瑞的重用,徐樹錚曾言:段祺瑞的事業一半壞在吳光新身上。吳光新,1875年出生,安徽合肥(宿遷縣)人。字自堂,一作植堂。1901年段祺瑞任山東督練公所總辦,攜吳光新一同上任,不久吳被送入北洋……[詳細] |
張宗昌(1881年—1932年),字效坤,山東省掖縣人。綽號“狗肉將軍”、“混世魔王”、“長腿將軍”、“三不知將軍”、“五毒大將軍”、“張三多”等,奉系軍閥頭目之一。張宗昌曾殘酷鎮壓青島日商紗廠工人-,造成“青島慘案”。1932年9月3日被山東省0參議鄭繼成槍殺于津浦鐵路濟南車站。1899年 赴東北謀生,后流落到俄國海參崴。1912年任江蘇省第三師騎兵第三團團長、第五旅旅長。1913年7月,投靠馮……[詳細] |
于琛澂(1887--1943),字險舟,光緒十三年生于雙城縣一個官宦人家。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考入北洋陸軍學堂騎士科專業,畢業后住黑龍江巡防中路馬隊哨官。民國元年(1912年)因在蒙古作戰有功,被黑龍江督都朱小濂提升為-管帶。1913年任中校團副,后任騎兵團團長。1922年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晉升第一旅少將旅長。1925年任陸軍十六師師長,同年冬,第二次直奉戰爭開始,任東北第四軍副軍長。后在山……[詳細] |
盧永祥(1867~1933)原名盧振河,字子嘉,今回河鄉舉人王村人,北洋皖系軍閥。幼時讀過三年私塾,1890年出外投軍。1895年在山海關武備堂學習,畢業后被袁世凱聘為新軍軍官,在天津小站練兵,與段祺瑞,王士珍等成為密友,后來一同成了皖系軍閥的骨干。歷任清軍第三鎮(師)協統(旅長)、袁世凱的十師師長、徐世昌任命的浙江軍務督辦等職。1924年-戰爭慘敗后隱居天津。盧永祥在外40余年,極少回老家,但鄉……[詳細] |
曹錕字仲珊,直隸天津人,北洋時期直系軍閥首領、中華民國第五任大總統(1923年10月,通過賄選登上民國大總統寶座,人稱賄選總統)、國民革命軍一級陸軍上將(1938年6月14日被國民軍事委員會追贈)。 曹錕幼年曾入私塾數年,16歲時推車下鄉零售布匹,因喜玩樂,終至虧累歇業。1881年適逢袁世凱在小站招募新兵,遂應募入伍。不久即被選送天津武備學堂學習。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畢業于天津北洋武備學堂,……[詳細] |
馮玉祥(1882~1948)原名基善,字煥章。原籍安徽巢湖,生于河北青縣興濟鎮,清光緒十年(1884)隨父到保定,自幼在保定東郊西康各莊村長大。少時家貧,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入保定五營當兵,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投武衛右軍,歷任哨長、隊官、管帶等職。宣統三年(1911)武昌起義爆發后,曾與王金銘、施從云等在灤州舉兵響應,失敗后被革職,褫解保定。后參加反對袁世凱稱帝和張勛復辟的斗爭,任第十……[詳細] |
王懷慶 (清末民國北洋系軍閥)王懷慶(1875——1953),字懋宣,河北省寧晉縣鳳凰鎮南塔莊人,北洋直系老將,原是直隸提督聶士成部下的中軍,后成為徐世昌在軍界第一心腹親信,資格甚老,與“北洋三杰”同輩,際會風云,扶搖直上,成為煊赫一時的陸軍上將,熱察綏巡閱使。好鼻煙、騎馬,為官貪婪,軍事政治才能甚低,用人唯蠢笨老實;主要業績:剿滅“砍刀會”,擊潰外蒙叛軍迫使外蒙取消獨立,釋放馮玉祥。喜好奇特,一……[詳細] |
彭壽莘(1872~1947),山東平度人,字子耕。天津武備學堂畢業。曾充北洋軍管帶。1922年任第十四混成旅旅長,旋擢第十五師師長兼直隸軍務幫辦,駐軍灤州(今灤縣),隸直系。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為討奉軍第一路總司令,與奉軍激戰于山海關,因驍勇善戰,有“刺兒彭”之稱。后隱居北京?谷諔馉帟r,曾拒絕擔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一職。1945年秋,平度城解放后,他被邀為平度縣民主0特邀參議員。194……[詳細] |
王承斌。原名承斌,字孝伯,奉天興城人,匡武上將軍、勛二位、陸軍上將、前直魯豫巡閱副使,保定速成武備學堂二班步兵科、陸軍大學第二期畢業。1903年入京師優等師范學校,1904年10月考入保定速成武備學堂二班步兵科,畢業后升入軍官學堂速成科二班(陸軍大學第二期),1909年畢業后歷任禁衛軍排長、第三鎮(統制官曹錕)三等參謀官,第三師(師長曹錕)第六旅(旅長張鴻逵)第十一團團長,1913年2月10日補授……[詳細] |
張福來(1871-1925),字子衡、子恒,直隸省河間府交河縣(今河北省泊頭市)人。中華民國陸軍中將,景威將軍。清同治十年(1871)生,出身貧困家庭。自幼沒有入學讀書。早年入曹錕部隊當兵,歷任北洋陸軍第三師營長、團長等職。民國六年(1917),升任第三師第六旅旅長,授陸軍少將銜。1920年7月,直皖戰爭后,升任第二十四師師長。1921年,獲授陸軍中將銜。1922年10月,兼任河南督理軍務善后事宜……[詳細] |
胡景翼(1892—1925),字笠僧,陜西富平人。1910年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時期在耀縣組織起義失敗后-到日本。1915年護國戰爭時期奉派回國。1917年護法戰爭期間加入于右任在陜西組織的靖國軍,任第四路司令。1920年直皖戰爭后被直系收編為陜軍第一師。直奉戰爭期間所部駐在彰德—順德一線。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又暗與馮玉祥、孫岳聯合倒直,發動北京政變。后與馮、孫組織國民軍,任副司令兼……[詳細] |
郭松齡(1883-1925),字茂宸,漢族,出生于遼寧省沈陽市東陵區深井子鎮漁樵村,是唐朝名將汾陽王郭子儀的后裔。1905年就讀于奉天陸軍速成學堂,次年進永平府北洋陸軍第二鎮隨營學堂,1908年任奉天防軍哨長。1909年隨朱慶瀾換防進入四川,擔任連長。1910年加入同盟會。曾為張學良之教官,奉軍著名愛國將領。郭松齡出生于盛京東郊漁樵寨村(今遼寧省沈陽市東陵區深井子鎮趙家鋪村),祖籍山西太原。據族譜……[詳細] |
孫岳(1878~1928)字禹行。直隸(今河北)高陽人。青年時家貧,以販米為生。性格豪爽,行俠好義,曾為友0,將一地主惡霸殺死,掛其頭于城門。為躲避官府追捕,出家為僧。26歲入保定武備學堂,畢業后任曹錕第三鎮炮兵哨官,后升三等參謀官。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入保定陸軍行營軍官學堂(后改為陸軍大學)學習。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并與同學何遂結為莫逆之交。宣統元年(1909)陸軍大學畢業仍回第三鎮……[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