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烈祖李昪
[
五代十國][公元888年-943年,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建立者]
李昪(888年-943年) 字正倫,本名李知誥,五代
徐州人。出身微賤,6歲喪父。在唐末方鎮爭戰中,隨伯父流落淮西濠州一帶避難,為
淮南節度使
楊行密部將
徐溫收養,取名徐知誥。后隨徐參加政治活動,梁乾化二年(912年)因功遷為升州刺史,時年24歲。后調任潤州,政績均較顯著。當時
徐溫坐鎮金陵,命其子
徐知訓駐廣陵(今
揚州)處理事務。梁貞明四年(918年),廣陵發生變故,
徐知訓身死。
李昪抓住這一時機,以平亂名義領兵入廣陵。輔掌吳國朝政,架空徐溫。唐天成二年(927年)徐溫病死,李昪即完全操縱吳-政大權。晉天福二年(937年),李廢吳帝,在金陵(今
南京)建立南唐政權,改國號升元。2年后,正式恢復李姓。
揚吳時期,地方官吏多為武夫,他們重攻戰而往往“不恤民事”。李昪執政后,大力推行文人政治,招攬賢俊,并專門設置“延賓亭”,招引四方賢達。他自己以身作則,“資訪缺失,問民疾苦,夜央而罷”。他不準外戚、宦官干預朝政,而重用儒雅,罷去苛政。
李昪稱帝后,注意整頓法制,懲治貪殘。晉天福七年,他下詔頒布《升元定條》,從而使長期-的社會有了較完備的律令制度。他要求官吏依法行事,違者必究,曾罷免恃功強橫不法的節度使張宣。因此,社會秩序及風氣均有好轉,吏治亦較清明。
李昪較注意提倡節儉,減輕人民負擔。唐天成二年,吳國水災,士兵百姓十分困苦。李昪便全部遣散歌記,焚毀樂器,平時穿蒲草鞋。他在位期間,未大興土木。晉天福五年曾下令“罷營力役,毋妨農事”。.對此
陸游曾大加贊譽:“仁厚恭儉,務在養民,有古賢
王之風焉!
他還采取一系列措施獎勵耕織。梁龍德二年(922年),下令改革稅制,減免租稅,改變錢重物輕的現象,并廢除“丁口錢”。因此,“不十年間,野無閑田,桑無隙地”。
李昪還是一位順應大勢,器略恢宏的軍事戰略家。他曾設想,一旦“中原忽有變故”,便“拱揖以招諸國”,統一北方。他渴望長生不死,親自完成統一大業,于是大吃方士奉獻的丹藥,結果毒氣攻心聚為惡瘡而死,時年55歲。
[以上內容由"
幸福"分享。]
人物關系:兒子:

孫子:
妃子:
養父:
同年(公元888年)出生的名人:同年(公元943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