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曾騄(1845~1926),字驤臣,號新里,晚號夢園,清祥符縣(今
開封市)人。家住城內館驛街。其父劉遵海,道光二年(1822)進士。
劉曾騄幼而聰慧,7歲能詩。8歲不幸喪父,心痛母親苦節,對母孝養備至,遵母教誨,奮發向上,每日早起,終日苦讀。13歲通群經。十五六歲時,即與同鄉邵蘭賓、沈生甫、
王介艇、趙耐卿、丁濟先稱為梁園(開封別稱)六子。同治三年(1864)中舉人,主考官見其
文章奇秀,以為是一老秀才,待見到他時,才發現是一位不到二十歲的青年人。劉曾騄與當時名士馮伯驤、鄭廷驤并稱祥符三驤。
光緒二年(1876)中進士,覲見
光緒皇帝。遂歷任山東鄆城、郯城、
菏澤、茌平等縣知縣。任知縣期間,劉曾騄興辦學校、培育人才、表彰節烈、平反冤獄、修舉先賢祠祀,為人稱道。他又分校鄉試,得到很多人才,古文有
王英、王讓坦、金不則、丁鳳池等,及解首井瀛藻,皆是其中佼佼者。同時,他與顯貴子弟蔣箸生,道員趙菁衫、郝夢堯、
李憲之,知府金鑒之、邵香亭,知縣沈汝霖、陶蘭泉結成明湖詩社。
光緒十九年(1893),劉曾騄在順天府致仕。他公車北上燕趙之地,途中遇見一位貧困之人。他們邊走邊談,言談甚為融洽。當時天氣寒冷,那人卻衣著單薄,劉曾騄脫下皮褂給那人穿上。行至家門,那人脫皮褂歸還,劉曾騄執意不要,其豪情義舉被后人傳頌。光緒二十年(1894),劉曾騄第二次覲見光緒皇帝。后劉曾騄離任回到開封,時任河東河道總督的許振,向來看重劉曾騄的學識人品,邀請他主辦瓣香、宛南兩書院,士多翕服。繼又任河南大學堂編書處總纂。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攻陷北京,
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倉皇逃至
西安。在返京途中,于光緒二十七年十月初二日(1901年11月12日)下午,自中牟抵達開封。河南巡撫
松壽及河南布政使、按察使、提督、學政,開封府知府,祥符縣知縣及地方聞人劉曾騄、
黃璟等,均去南郊迎駕。兩宮駐蹕開封行宮(原巡撫署)32天,至十一月初四(1901年12月14日)離汴返京。在此期間,劉曾騄第三次覲見光緒皇帝。眾多王公大臣來汴,住房一時突緊。河南巡撫
松壽為取悅王爺們的歡心,當時撫署規定,凡是有"行宮"街名街道內的住戶,一律限六月底七月前搬遷,自找房子,過期不搬,嚴加處理,酌給房租。劉曾騄家住館驛街,其宅后院正對行宮大門,自然亦在搬遷之列。對此,劉曾騄甚為不滿,曾賦詩(詩載《夢園詩集》)揭露
慈禧一伙的丑行。
民國成立后,劉曾騄換上漢服,重修劉氏家祠,設義塾教授貧困子弟,立義倉救濟貧困百姓,尤為地方所罕見。他閉門讀書,潛心著述,不預外事。有人推薦他纂修史書,他堅辭不就。1920年,
河南省長
王印川和政務廳長孫世偉曾登門看望劉曾騄,竟未能如愿。劉曾騄與黃小宋等人成立夷山詩社,續香山九老社,夢園詩社,提倡梁園風雅。劉詩自辟蹊徑,并將英文寫入詩中,為當時河南詩壇所僅見。劉曾騄博覽宏識,通貫經史,著述頗豐,"復有功于地
方文獻"。他著有《夢園詩文集》、《駢體文》、《詩余》、《公牘》、《尺牘》、£譜》、《雜著》、《劉氏家約》、《劉氏家禮》、《皇清經解》、《通志堂經解輯要》、《論語分編》、《論語約注》、《五經約解注》、《九經約解》、《歷朝循吏補傳》、《烈女補傳》、《古逸民史》、《浚史》、《祥符風土記》、《祥符耆舊傳》、《循吏傳》、《吏鑒》、《河洛詩則》、《文則》、《清文獻約征》、《咸同光宣四朝文獻約征》,不下數十種,共數百卷藏于家中。
劉曾騄父子兩代甲科,從宦多年,位于館驛街的劉家宅院甚為宏敞。正院臨街為劉氏家祠,次為兩廂,兩廂各門通諸院。正院之后為"文在樓"。劉曾騄將此樓命名為文在樓,寓意天下
文章在此一樓。樓乃兩層,上下各為3間。一樓中室為會客室,室內懸掛劉曾NC15F親筆所書告親友戒子弟書一軸。其意乃望親友多規勸其子弟勤詩書入正途,戒其子孫切勿嫖誤入歧途,玷辱家聲。語多沉痛而委宛。兩側為起居、飲食、撰述之所。二樓3間為藏書室。樓頂為平臺。樓后為花園,花木繁盛,環境清幽,春秋佳日為劉曾騄燕客吟詠之地。東廂為木刻堂,雇傭刻工多人,終日刻稿,有手抄本、石印本、油印本等。
1926年,劉曾騄在開封去世,葬于開封城南干河沿。至抗戰時,劉家逐步敗落。劉家大宅院分割為十幾個小院,后有人又在劉宅后院建樓,文在樓亦不復存在。劉家所藏古玩、書畫、珍籍多流入汴城諸賈之手。其妻李氏尚存珍籍數十種,后因生活艱辛,李氏所藏之珍籍又多散失于平津諸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河南省有關部門將劉曾騄一部遺著收入省圖書館,其它珍籍仍由李氏收藏。"文革"后李氏去世,劉氏子孫散居各地,不少珍籍下落不明。
開封市圖書館有幸收藏劉曾騄《夢園詩集》一函4冊。
劉曾騄次子憲橋為著名琴師,常為汴中名伶葛文玉操琴,五子芙隱亦有詩名。
[以上內容由"
xuwicyy"分享。]
同年(公元1845年)出生的名人:同年(公元192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