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光武皇帝
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出生于陳留郡
濟陽縣 ,東漢王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新朝
王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
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3-4] 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后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初五日,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遺詔說:“我無益于百姓,后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
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吊唁!眲⑿闼篮,其子明帝
劉莊繼位,于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劉秀于原陵,上廟號世祖 、謚號光武皇帝。
早年經歷
劉秀是
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
漢景帝子長沙定王
劉發一脈,劉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則而從列侯遞降。到他父親
劉欽這一輩,只是
濟陽縣令這樣的小官員了。
西漢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劉秀出生于濟陽縣,他出生的時候,有赤光照耀整個房間,當年稻禾(嘉禾)一莖九穗,因此得名秀。 元始三年(公元3年),
劉欽去世,年僅9歲的劉秀和兄妹成了孤兒,生活無依,只好回到祖籍
棗陽舂陵白水村,依靠叔父
劉良撫養,成了普通的平民。
由于劉秀勤于農事,而其兄
劉縯好俠養士,經常取笑劉秀,將他比做
劉邦的兄弟劉喜。新朝天鳳年間(公元14年―公元19年),劉秀到
長安,學習《尚書》,略通大義。
舂陵起兵
西漢自
漢元帝以來,朝政日益衰敗。到了
漢成帝之時,成帝昏聵不堪,委政母族。致使以太后
王政君為首的王氏外戚集團獨攬了朝政大權;又專寵趙氏姐妹,從而形成了“趙氏亂于內,外家擅于朝”的局面。
漢哀帝死后,
王政君之侄
王莽連立
漢平帝、孺
子嬰兩幼主,其地位歷經“
安漢公”、“攝皇帝”,表面上幾乎就是昔日周公攝政的再次重演。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廢孺
子嬰(
劉嬰)為
定安公,正式代漢登基稱帝,建立了新朝,建元“始建國”,西漢在歷經214年的統治后終于滅亡。
新莽末年,因其推行的改革盲目崇古,不切實際,又觸動了上至豪強、下及平民的利益;加之水、旱等天災不斷,廣袤中原赤地千里、哀鴻遍野。終于,在新莽天鳳年間,赤眉、綠林、銅馬等數十股大小農民軍紛紛揭竿而起,大批豪強地主也乘勢開始倒莽。頓時,海內分崩,天下大亂。
劉秀雖名為皇族后裔,但他這一支屬于遠支旁庶一脈。劉秀為人、與其長兄
劉縯不同,劉縯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豪杰,欲圖大事;而劉秀則為人“多權略” ,處事極為謹慎。
新朝王莽末年,天下的亂象已現,劉縯和南陽的諸多子弟都欲趁亂起兵,而劉秀卻持謹慎的態度以觀時局。據《太平御覽》卷九十引《東觀漢記》載:“上深念良久,天變已成,遂市兵 ”,可見劉秀起兵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和謹慎決斷的,見天下確已大亂,方才決定起兵!性格上的不同也決定了日后劉縯、劉秀兩兄弟截然不同的結局。(公元22年)十一月,“光武遂(從宛)將賓客還舂陵”,會同大哥
劉演打著“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于舂陵正式起兵反莽。
昆陽摧莽
因為劉秀兄弟和南陽宗室子弟在南陽郡的舂陵鄉(今湖北
棗陽)起兵,故史稱劉秀兄弟的兵馬為舂陵軍,舂陵軍的主力為南陽的劉氏宗室和本郡的豪杰,兵少將寡,裝備很差,甚至在初期,劉秀是騎牛上陣的,這也成為了后世演義中的一段佳話,即所謂的“牛背上的開國皇帝”。后經過激戰殺死了新野尉,劉秀才有了戰馬。為了壯大聲勢,加強反莽力量,舂陵兵與新市、平林、下江這三支綠林軍中的最大的主力進行了聯合,從而擴大了相互的力量,并先后于沘水、育陽等地與新莽的征討大軍激戰,大破莽軍,并擊殺了新莽大將甄阜、梁丘疵等人。
更始元年(公元23年),西漢宗室
劉玄被綠林軍的主要將領擁立為帝,建元“更始”,是為
更始帝。對此,劉縯及南陽劉姓宗室極為不滿,只是迫于在聯軍之中,綠林軍人多勢大,又有強敵在前,只得暫且作罷。劉縯被封為大司徒,劉秀則受封為太常偏將軍。更始政權建立,復用漢朝旗號,此舉大大震動了新朝,王莽即遣大司空
王邑、大司徒
王尋發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萬撲向昆陽和宛城一線,力圖一舉撲滅新生的更始政權。
同年五月,
王邑、
王尋率軍西出洛陽,南下潁川(今河南禹縣),與嚴尤、
陳茂兩部會合,迫使劉秀的部隊從陽關(今河南禹縣西北)撤回昆陽。昆陽漢軍僅九千人,眾恐不敵,欲棄城退守
荊州故地。劉秀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為由,說服諸將固守昆陽。此時王莽軍已逼近城北,劉秀率13名騎兵乘夜出城,赴定陵縣、郾縣調集援兵,后有步兵、騎兵一萬七千精兵赴援昆陽。
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強大,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后舞,顧不快耶!”王邑軍向昆
陽城發起進攻,并挖掘地道,制造云車。昆陽守軍別無退路,堅守危城。此時王莽軍久戰疲憊,銳氣大減。劉秀于六月一日率領步騎萬余人馳援昆陽。劉秀親率千余精銳為前鋒,反復猛沖,斬殺王莽軍千余人,漢軍士氣大振。隨后又以勇士三千人,迂回到敵軍的側后,0昆水(今河南
葉縣輝河),向王邑大本營發起猛烈的攻擊。王邑依舊輕敵,下令各營勒卒自持,不得擅自出兵,自行和王尋率及萬人迎戰,王邑兵馬陷入困境,王尋戰死,諸將未敢出援。昆陽守軍見城外漢軍取勝,乘勢出擊。王莽軍大亂,紛紛奪路逃命,互相踐踏,積尸遍野。此時突然大風飛瓦,暴雨如注,滍水暴漲,王莽軍萬余人涉水被淹死,滍水為之不流。
新朝號稱百萬大軍的主力覆滅于昆
陽城下,三輔震動,新莽政權土崩瓦解。更始元年九月,綠林軍攻入
長安,王莽死于混戰之中,新朝覆滅。
出撫河北
在昆陽之戰中立下首功的劉秀則馬不停蹄的南下攻城略地,此時一個噩耗傳來,劉秀的長兄大司馬劉縯被
更始帝所殺。哥哥無故被殺,對劉秀來說,無疑是一個莫大的打擊,但是劉秀能強忍悲傷,益發謙遜,而且悲憤不形于色,正是彰顯出了劉秀的韜光養晦、隱忍負重。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他急忙返回宛城向
劉玄謝罪,對大哥劉縯部將不私下接觸,雖然昆陽之功首推劉秀,但他不表昆陽之功,并且表示兄長犯上,自己也有過錯。更始帝本因劉縯一向不服皇威,故而殺之,見劉秀如此謙恭,反而有些自愧,畢竟劉秀兩兄弟立有大功,故劉秀不但未獲罪,反而得封武信侯。劉秀回到宛城并受封武信侯后不久,在宛城即迎娶了他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門千金—
陰麗華。
但是,劉秀心里明白,即便是一時讓更始帝不猜疑自己,以后也可能會得到與兄長劉縯一樣的下場,畢竟自己聲名遠播、功高震主。
當時新莽王朝雖然覆滅,但是河北(黃河以北)各州郡都在持觀望態度,未曾歸附更始政權,赤眉軍在山東發展迅速、聲勢日益壯大,還有“河北三王”、銅馬、尤來、
隗囂、
公孫述等等割據勢力,
劉賜對劉玄說:“劉秀是去河北招撫的最佳人選。并且河北一帶只能是劉秀去才合適!痹僬f,能不能擺平河北,決定更始政權的命運。當時南方流行一個童謠:“得不得,在河北!笨墒且源笏抉R
朱鮪為代表綠林軍出身的將領強烈反對劉秀出巡河北。當初劉玄殺劉縯,就是
朱鮪和
李軼的強烈提議,朱鮪他們不讓劉秀去的原因很簡單,不是他沒有能力,而是他的能力太強了。劉玄很為難,朱鮪這邊的反對意見也是很有道理的,讓他去,劉秀勢力壯大,太危險,不讓他去,河北的招撫工作做不好,更危險。就在劉玄猶豫不決的時候,
馮異給劉秀出了一條錦囊妙計,
馮異勸劉秀,一定要 想辦法巴結左丞相曹竟,劉秀聽從了馮異的建議,“厚結納之”。
河北定基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更始帝劉玄遣劉秀行大司馬事北渡黃河,鎮慰河北州郡。路上,劉秀的摯交
鄧禹杖策北渡,追趕上劉秀,對劉秀言劉玄必敗,天下之亂方起,勸劉秀“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以公而慮,天下不足定也!”
鄧禹的話,正合劉秀的心意。劉秀到河北后不久,前西漢趙繆
王之子
劉林即擁戴一個叫做王郎的人在邯鄲稱帝,而前西漢在河北的另一王室、廣陽
王之子劉接也起兵相應
劉林。一時間,劉秀的處境頗為艱難,甚至有南返逃離河北之心,幸得上谷、漁陽兩郡的支持,尤其是上谷太守
耿況之子、少年英雄
耿弇,一身豪氣,對劉秀言道:“漁陽、上谷的突騎足有萬騎,發此兩郡兵馬,邯鄲根本不足慮”。劉秀
高興的指著
耿弇道:“是我北道主人也”。不久劉秀率軍在更始帝派來的尚書令謝躬和真定王劉楊的協助下,攻破了邯鄲,擊殺了王郎等人。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促成和真定王劉楊的聯盟,劉秀親赴真定王府,以隆重的禮儀迎娶了劉楊的外甥女——
郭圣通,此時距劉秀在宛城迎娶
陰麗華尚不足一年。
見劉秀在河北日益壯大,更始帝極為不安,他遣使至河北,封劉秀為蕭王,令其交出兵馬,回長安領受封賞,同時令尚書令謝躬就地監視劉秀的動向,并安排自己的心腹謝躬做幽州牧,接管了幽州的兵馬。劉秀以河北未平為由,拒不領命,史稱此時劉秀“自是始貳于更始”。不久,劉秀授意手下悍將
吳漢將謝躬擊殺,其兵馬也為劉秀所收編,而更始帝派到河北的幽州牧苗曾與上谷等地的太守韋順、蔡允等也被
吳漢、耿弇等人所收斬。自此,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
登基稱帝
劉秀發幽州十郡突騎與占據河北州郡的銅馬、尤來等農民軍激戰,經過激戰,迫降了數十萬銅馬農民軍,并將其中的精壯之人編入軍中,實力大增,當時關中的人都稱河北的劉秀為“銅馬帝”。公元25年六月,已經是“跨州據土,帶甲百萬”的劉秀在眾將擁戴下,于河北鄗城(今
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固城店鎮)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為表重興漢室之意,劉秀建國仍然使用“漢”的國號,史稱后漢(唐末五代之后也根據都城洛陽位于
東方而稱劉秀所建之漢朝為東漢),劉秀是為漢世祖光武皇帝。
統一天下
擊滅赤眉,掃平關東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十月,劉秀定都洛陽。此時的長安,極度混亂,赤眉軍擁立傀儡小皇帝
劉盆子建立了建世政權,擁兵三十萬眾,進逼關中,更始遣諸將與赤眉大軍交戰,均大敗而歸,死傷甚重,三輔震動!不久,更始向赤眉請降,獲封為長沙王,后為赤眉縊殺。劉秀聞綠林、赤眉兩大起義軍發生了火并,也派鄧禹西入關中,以觀時變。此間,三輔大饑,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赤眉數十萬大軍擁在長安,不日糧草即告匱乏,只得撤出長安西走隴右以補充糧草,結果為割據隴右的
隗囂所敗,恰是嚴冬,“逢大雪,坑谷皆滿,士多凍死”,赤眉數十萬大軍只得東歸再次折回長安,并擊敗了進駐那里的鄧禹軍,迫使其退出長安,但此時的赤眉軍也遭受了極大的消耗。見鄧禹的西征軍不利,劉秀遣馮異前往關中,代替鄧禹指揮西征大軍。馮異到后,鄧禹聯合馮異部與赤眉再戰,結果再次大敗,馮異只率少數人棄馬步行才得脫身歸營,而鄧禹則敗走宜陽。馮異收攏歸散的部下,堅壁清野,待機再戰。不久,馮異軍與赤眉再次大戰于崤底(今河南
澠池西南),雙方均傾眾而出,一直大戰到太陽偏西。在此之前,馮異提前選精壯之士換上與赤眉軍一樣的裝束,伏于道路兩側,此時見雙方皆已力衰,伏兵殺出,赤眉大軍驚潰大敗,被馮異迫降者八萬余人。崤底之戰,使得赤眉軍再遭重創,加之糧草已盡,不得已再次轉向東南方,力圖補充糧草和人馬,擺脫困境。早在崤底之戰前,劉秀鑒于關中大饑,人相食而隗囂的重兵又陳于西方的局面,料赤眉必向東或南方向運動,遂遣破奸將軍侯進等屯新安(今河南
澠池東),建威大將軍耿弇屯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在東、南兩個方向堵截赤眉東歸或南下之路。不久,劉秀得知馮異在崤底大破赤眉,而赤眉軍主力十多萬眾南下走宜陽,劉秀乃親自引大軍馳援宜陽一線,與耿弇等人會合,共同阻擊赤眉南下。劉秀親率六軍,于宜陽前線將大軍擺開陣勢,大司馬吳漢精兵于最前,中軍在其后,驍騎兵和帶甲武士分陳于左右兩側。赤眉大軍兵士疲敝,糧草缺乏,士氣低落到了極點,自崤底失敗后一路從關中折向南,至宜陽,正迎面撞上劉秀布下的重兵,兵困糧乏的赤眉軍根本無力再戰,而后面又有馮異的大軍,再回關中已
無可能。在已陷入絕境的情況下,尚有十幾萬兵馬的赤眉大軍無奈在宜陽-請降,并向劉秀呈上了得自更始帝之處傳國玉璽和更始的七尺寶劍。赤眉降后,上繳的兵器和甲胄堆放在宜陽的城西,與旁邊的熊耳山(山名,因似熊耳而得名,在宜陽以東)一樣高。至此,起自新莽天鳳五年,縱橫山東十余年的赤眉軍被劉秀扼殺在了血泊之中。
在與赤眉軍在關中激戰的同時,劉秀在關東(即函谷關以東)一線亦派遣以虎牙將軍
蓋延為首的諸將對梁王
劉永進行了東征。
劉永,西漢梁孝王
劉武的八世孫,其家世代為梁王,據梁地,故在梁地素有威名,聲望極大。王莽攝政之時,其父梁王劉立因結
連平帝外家衛氏,被王莽所殺。更始帝立,劉永復被冊封為梁王,據舊地。后更始政亂,劉永遂據國起兵,以其弟劉防為輔國大將軍,招攬沛人周建等豪杰為其將帥,攻下齊陰、山陰、沛、楚、淮陽、汝南等二十八城,并遣使拜
董憲為翼漢大將軍(后又封海西王)、張歩輔漢大將軍(后又封齊王),與共連兵,遂專據
東方。更始敗亡之后,劉永自稱天子,在睢陽登基。對于劉秀來說,近在東方睢陽的劉永是對其威脅最大的軍事集團,劉永所在的睢陽距洛陽近在咫尺,時刻威脅著京師洛陽的安全。自建武二年始,劉秀先后派虎牙將軍
蓋延和建威大將軍耿弇分別平定了割據睢陽的
劉永和青州的張歩,特別是耿弇與齊王張歩的戰斗,極為慘烈,“城中溝塹皆滿,八九十里僵尸相屬”。此間,劉秀還親征海西王
董憲,大獲全勝。到建武六年初,關東基本上為劉秀所定。
得隴望蜀,一統天下
自建武元年(公元25年)至建武六年(公元31年)初,經過近六年的東征西討,劉秀已經基本上控制了除隴右和巴蜀之外的廣大中原之地,基本上統一了中國的東方,與西北隴右的隗囂、西南巴蜀的
公孫述形成了鼎足之勢。
建武五年(公元30年)四月,
光武帝至長安,告隗囂將派建威大將軍耿弇等七將軍從隴西攻蜀。隗囂反對,并派大將
王元率兵據隴坻(今陜西
隴縣西北),伐市塞道阻止漢軍進攻。四月,漢軍沿渭北平原翻隴山仰攻隴坻,結果大敗。
王元跟蹤追擊,幸
馬武率精騎斷后,使漢軍得以撤回。劉秀留耿弇守漆縣(今陜西彬縣),馮異守栒邑(今陜西旬邑東北),
祭遵守沂縣(今陜西
隴縣南),另調吳漢由洛陽西進,在長安集結兵力。隗囂乘勝派行巡攻栒邑,王元取肝縣,均被擊敗。時割據河西的
竇融已歸附劉秀,進攻
金城(今甘肅
蘭州市西北),擊破助隗囂的羌族豪強何封等部,隗囂腹背受敵。隗囂大將
馬援也在隗囂反漢時歸附于漢。
光武帝給其精騎五千,招降隗囂部屬和羌族豪長,從內部分化瓦解隗囂。隗囂上 書劉秀表示親善,企圖以此作為緩兵之計,未遂。即派使向公孫述稱臣。
建武六年(公元31年)春,公孫述立隗囂為朔寧王,出兵援隴。秋,隗親率步騎三萬進攻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寧夏
固原),進至陰架(今甘肅涇川東)。另派部隊進攻肝縣,企圖奪取關中,馮異、
祭遵分別擊敗。次年春,
來歙率軍二千,秘密從番須、回中,襲占略陽,威脅囂所據冀縣。隗囂集中精銳-略陽數月未克。閏四月,劉秀利用隗囂頓兵堅城、士卒疲憊之機,進兵高平第一城,
竇融也率河西步騎數萬前來會師。漢軍分路挺進隴山,招降瓦亭守將牛邯等隗囂大將十三人。屬縣十六、軍隊十余萬皆降,略陽圍解。隗囂率殘部逃奔西城。漢軍占領
天水郡。適值農民軍余部復起,京師騷動,光武帝趕回洛陽。
同年十一月,
岑彭水灌西城時,隗囂部將王元、行巡、
周宗率蜀援軍五千人趕到,從高地反擊,漢軍措手不及,王元等突入西城,迎隗囂入冀。時漢軍補給困難,糧食已盡,各部-出隴西。隗囂收拾殘部,一時又奪占隴西數郡。九年正月,隗囂死。部眾擁立其少子
隗純為王。
建武七年(公元32年)八月,耿弇、
寇恂攻破高平第一城。十月,
來歙、蓋延攻破落門,王元只身逃奔公孫述,
隗純等投降。此戰,歷時4年,隴西始平定。
平隴戰后,劉秀即從南、北兩個方向,對益州的公孫述展開攻勢。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三月,大司馬吳漢率
荊州兵六萬,馬五千匹,于
荊門與
岑彭會合,沿長江西上入蜀;來歙、蓋延率諸軍自隴西南下攻
河池入蜀。南線岑
彭軍溯江西上,攻克
荊門,俘程訊,斬任滿,田戎退守江州(今四川
重慶市北嘉陵江北岸),彭遂由三峽,長驅直入江關。沿途郡縣降附,大軍直迫江州。
同年六月,北路來歙軍大敗王元、環安軍,攻破下辨(今甘肅成縣西北)、
河池,挺進蜀中。公孫述派人刺殺來歙,劉秀乃派將軍
劉尚繼續率軍南下。江州
城固糧多,不易攻破,岑彭遂留兵圍困,自率主力直指墊江(今四川合川),攻破平曲(今四川合川東)。公孫述令其將
延岑、呂鮪、王元、公孫恢率軍拒守
廣漢(郡治樟潼,今屬四川)、資中(今四川資陽),另派侯丹率二萬人拒守
黃石(今四川涪陵東北橫石灘)。岑彭留
臧宮于平曲拒蜀兵主力
延岑,而自率軍折回江州,溯江西上,襲破
黃石,倍道兼程二千余里,迂回岷江中游,占領武陽(今四川彭山東),進擊廣都(今四川
成都市南,岷江東北岸)。公孫述派人刺殺岑彭。劉秀命吳漢率兵三萬趕到前線,接替岑彭指揮。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一月,吳漢敗蜀軍于魚腹津(今四川眉山之岷江渡口),進圍武陽,殲滅蜀援軍五千余人。西上再破廣都,逼近成都。吳漢求勝心切,率二萬步騎進攻成都,兵敗。吳漢隨即改變戰術,乘夜秘撤到錦
江南岸與副將
劉尚合兵,并力對敵,轉敗為勝。此后,吳漢根據劉秀敵疲再攻的戰術,與蜀軍戰于成都、廣都之間,殲滅公孫述大量有生力量,兵臨成都城下。十一月,
臧宮攻克繁(今四川彭縣西北)、郫(今四川郫縣)與吳漢會師,合圍成都。公孫述招募五千敢死士交延岑指揮,準備決戰。延岑在市橋(今四川
成都市南郊)大敗吳漢。吳漢隱蔽精銳,示弱誘敵。公孫述貿然出擊,蜀軍大敗,公孫述重傷死(參見廣都、成都之戰)。延岑見大勢已去,率成都守軍降。
自建武元年至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劉秀登基后用了十二年的時間終于克定天下,使得自新莽末年以來四分五裂、戰火連年的古老中國再次歸于一統。
柔道治國
劉秀勤于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間,多次發布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詔書。為減少貧民賣身為奴婢,經常發救濟糧,減少租徭役,興
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裁并郡縣,精簡官員。結果,裁并四百余縣,官員十置其一。歷史上稱其統治時期為光武中興。其間國勢昌隆,號稱“建武盛世”。
劉秀統一中國后,厭武事,不言軍旅,公元51年,朗陵侯臧宮、揚虛侯
馬武上 書:請乘匈奴0、北匈奴衰弱之際發兵擊之,立“萬世刻石之功”。光武卻下詔:“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劉秀善待功臣,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為列侯,給予他們尊崇的地位,只解其兵權。
易后改儲
時南陽陰麗華美貌莊重,光武帝早年就有“娶妻當得陰麗華”的愿望。昆陽戰后次年,光武帝乃如愿娶陰氏為正室。 婚后次年,光武為鞏固與真定王劉揚的聯盟,再娶劉揚甥
郭圣通并以之為正室,亦寵之。 郭氏與陰氏并為光武生下五子,及光武即位之初,并為貴人。建武二年(26年)因陰氏族小辭后,郭氏因得立為皇后,其長子疆遂立為皇太子 。光武因此甚感有愧于陰氏,益加寵遇。至建武十七年(41年),光武乃廢郭氏,立陰氏為后。 初建武十九年(43年),光武又以陰氏長子
東海王陽聰敏有君人之度,皇太子疆又上表辭位。乃廢疆為
東海王而以陽為皇太子。陽改名莊 ,即日后之
漢明帝。
因病去世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戊戌日(二月初五),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遺詔說:“我無益于百姓,后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
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吊唁! 劉秀死后,其子
劉莊繼位,于同年三月丁卯日,葬劉秀于原陵,上廟號世祖 、謚曰光武皇帝。
光武帝劉秀相關人物關系:鼻祖:
遠祖:
太祖:
烈祖:
天祖:
高祖:
曾祖:
爺爺:
父親:
兒子:

兒媳:

孫子:

曾孫:

玄孫:

玄孫:

玄孫:

玄孫:
劉疆 東漢光武帝朝東海恭王
劉康 東漢濟南王,東漢光武帝劉秀子,母郭圣通女兒:

女婿:
兄弟:

侄子:
姊妹:

丈夫:
皇后:
郭圣通 (?~52) 東漢光武郭皇后,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第一任皇后
岳父:
叔伯:
經歷歷史事件:相關成語:相關人物:
岑彭 (?~36) 東漢云臺二十八將之一
吳漢 (?~44) 十七史百將傳,東漢云臺二十八將
耿弇 (3~58) 十七史百將傳,東漢云臺二十八將 相關人物:
祭遵 (?~33) 十七史百將傳,東漢云臺二十八將 相關人物:
吳漢 (?~44) 十七史百將傳,東漢云臺二十八將 相關影視: 同年(公元57年)去世的名人: